防止含多氯联苯电力装置及其废物污染环境的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2 21:27:25   浏览:928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防止含多氯联苯电力装置及其废物污染环境的规定

国家环保局 能源部


防止含多氯联苯电力装置及其废物污染环境的规定

1991年1月23日,国家环保局、能源部

第一条 为加强含多氯联苯电力装置及其废物的管理,防止多氯联苯污染环境,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的含多氯联苯电力装置及其废物是指以多氯联苯为介质的电力电容器、变压器及其他有关装置和由此产生的含多氯联苯的废物。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含多氯联苯电力装置的使用和由此产生的含多氯联苯废物其废弃后的收集、贮存、运输、处理、处置以及污染管理和进出口活动。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对所辖地区的多氯联苯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拥有含多氯联苯电力装置单位的主管部门,对本系统内含多氯联苯电力装置的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 拥有含多氯联苯电力装置及多氯联苯废物的营运单位和个人对多氯联苯污染环境的全过程负责,承担相应责任。对造成多氯联苯污染的个人,地方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可责令其限期治理。对造成多氯联苯污染的单位,地方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可向地方人民政府建议对其进行限期治理。被限期治理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如期完成治理任务。
第六条 拥有含多氯联苯电力装置的营运单位和个人必须在市级环境保护部门规定的时间内向当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进行申报登记。如实填写《含多氯联苯电力装置登记表》(附件一),申报单位须经上级主管部门核实后报当地环境保护部门,个人直接向当地环境部门申报登记。
受理申报登记的环境保护部门,应在批准登记之日起一个月内向上级环境保护部门备案。
转移、处理、处置含多氯联苯电力装置和多氯联苯废液,应提前十五天申报并征得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的同意。
第七条 正在使用含多氯联苯电力装置的单位必须采取措施防止多氯联苯泄露污染环境。使用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应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
第八条 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出售、收购、拆解含多氯联苯电力装置。
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转移、运输含多氯联苯废电力装置及含多氯联苯废物,必须经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跨行政区转移和运输的,须经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批准。转移和运输过程中,必须有防止泄漏的有效措施和应急措施,并符合国家危险物品运输规定。
第十条 处理、处置含多氯联苯废物的活动,必须经市级主管部门和市级环境保护部门审查并经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
第十一条 含多氯联苯废电力装置,多氯联苯废液和受多氯联苯污染的物质,应进行集中封存管理。集中封存或在暂时贮存场所暂存的活动必须经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并在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督下进行。
第十二条 暂存库和集中封存库的选址和设计必须符合《含多氯联苯(PCBs)废物的暂存库和集中封存库设计规范》(附件二)。建设集中封存库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三条 集中封存和暂存场所必须建立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的安全保卫措施,设置明显的毒害标志,定期对存放场所及可能影响的范围进行监测。
第十四条 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应对集中封存场所周围的环境进行不定期监测。
第十五条 对受多氯联苯污染的水体和土壤,参照《含多氯联苯(PCBs)水质、土壤污染控制值(暂定)》进行使用和管理(附件三)。
第十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应在人民政府的组织下协同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收缴流失在社会的含多氯联苯废电力装置和含多氯联苯的废物。
第十七条 严禁我国管辖区外的含多氯联苯废电力装置、废液及受多氯联苯污染的物质入境。
严格控制进口含多氯联苯介质的电力设备,特殊情况确须进口的,须经能源部和国家环境保护局审批。
第十八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有权对造成多氯联苯污染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十九条 对违反本规定,造成多氯联苯污染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二十条 本规定由国家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自1991年3月1日起施行。

附件一:含多氯联苯电力装置登记表
登记号:------------
登记单位名称(盖章)----------------
法定代表人 (盖章)----------------
地 址----------------
邮 政 编 码----------------
登 记 日 期----------------
国家环境保护局
填 表 须 知
1.填报人员必须按照《含多氯联苯电力装置登记表》表(注)的规定和要求填写。
2.填报数据一律用阿拉伯数字,文字说明一律用汉字。
3.必须用钢笔,兰、黑墨水均可,不得使用圆珠笔或铅笔。要求书写工整、清晰,不得了草、涂改。
4.本表一式三份。报单位主管部门一份,报地方环境保护部门一份。如需增加份数,由各地环境保护部门确定。
基 本 情 况
--------------------
部门细分类------------ 类型---------- 主管部门名称--------
电力装置分布总图
------------------------------------------------------------------------------------
| |
| |
------------------------------------------------------------------------------------

注:1.部门细分类:按国家统计局1984年编印的“工业部门分类年报综合目录”填写。
2.类型:按大、中、小企业填写。
3.电力装置分布总图:须标明电容器、变压器的位置;重点标明含多氯联苯电容器、变压
器的位置、编号。
------------------------------------------------------------------------------------------------------
| | |生产厂家名称|型号|规格|P CBs含量 |台数|须说明的问题|
| |--------------------------------|------------|----|----|--------------|----|------------|
| |正在运行的含P CBs电容器 | | | | | | |
|拥|--------------------------------|------------|----|----|--------------|----|------------|
| |报废的含P CBs电容器 | | | | | | |
| |--------------------------------|------------|----|----|--------------|----|------------|
|有|正在运行的含P CBs变压器 | | | | | | |
| |--------------------------------|------------|----|----|--------------|----|------------|
| |报废的含P CBs变压器 | | | | | | |
|情|--------------------------------|------------|----|----|--------------|----|------------|
| |无标牌或标牌不清的电容器 | | | | | | |
| |--------------------------------|------------|----|----|--------------|----|------------|
|况|历史上拥有的含P CBs电力装置 | | | | | | |
| |总台数 | | | | | | |
|--------------------------------------------------------------------------------------------------|
|--------------------------------------------------------------------------------------------------|
| | 总 台 数 | 已破损台数 |存于厂内台数 | 处理处置台数 | 销售台数 | 去向不明台数|
|报|--------------|--------------|--------------|----------------|------------|--------------|
|废| | | | | | |
|品| | | | | | |
|去| | | | | | |
|向| | | | | | |
|--------------------------------------------------------------------------------------------------|
|--------------------------------------------------------------------------------------------------|
| | 处理处置方式 | 总 台 数 | 处置地点 | 采取的具体方案 | 委托单位 |
|处|--------------------|------------------|----------------|--------------------|------------|
|理| | | | | |
|处| | | | | |
|置| | | | | |
|情| | | | | |
|况| | | | | |
------------------------------------------------------------------------------------------------------
注:须说明的问题栏内填写是否存有P CBs原液、总量、现放于何处。
--------------------------------------------------------------------------------
| | 替换、处理、处置计划 | |
|其 |------------------------|--------------------------------------------|
| | 应 急 方 案 | |
|它 |------------------------|--------------------------------------------|
| | 目前已造成的损失 | |
|----------------------------------------------------------------------------|
|----------------------------------------------------------------------------|
| | | |
| | 主管部门意见: | 环境保护部门意见: |
| | | |
|核 | | |
| | | |
|准 | | |
| | | |
|登 | | |
| | | |
|记 | | |
| | | |
|意 | | |
| | | |
|见 | | |
| | | |
| | | |
| | 主管部门(盖章); | 环保部门(盖章); |
| | 负责人(盖章): | 负责人(盖章): |
| | 日期: | 日期: |
| | | |
--------------------------------------------------------------------------------

附件二:含多氯联苯(PCBs)废物的暂存库和集中封存库设计规范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规范是对含多氯联苯废物(以下简称P CBs废物)暂存库和集中封存库设计提出的最低技术要求。
含多氯联苯废物系指以多氯联苯为介质的废电力装置、多氯联苯原液和被多氯联苯污染达到或超过《含多氯联苯(P CBs)水质、土壤污染控制值》(暂定)规定的其他物质。
本规范适用于P CBs废物暂存库和集中封库的工程设计。
2.设计原则
2.1 设计必须保证暂存库和集中封存库的运行安全、可靠和实用,尽量减少多氯联苯进入环境。
2.2 P CBs废物在暂存库和集中封存库内的存放时间分别不超过3年和20年。
2.3 所有存放的P CBs废物必须可以回取。
3.选址
3.1 暂存库的选址
a)库址应选择在地下水位低的地区。库底必须高于地下最高水位。
b)库址应避免建在易遭受自然灾害如洪水、滑坡、泥石流、潮汐等影响的地区。
c)库址应与人口密集区、水源保护区防护带和天然水体以及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库保持适当距离。
3.2 集中封存库的选址
3.2.1 地质条件
a)库址应选在地质构造稳定,地震基本烈度不超过7度的区域内。
库下应有粘土隔水层,以便在渗漏的情况下吸附和阻滞多氯联苯的迁移。
b)库址应选择在地下水位低的地区,并考虑地下水的去向。库底必须高于地下水最高水位。
3.2.2 地理条件
a)库址应远离人口密集区水源保护区防护带和天然水体。
b)库址应避免建在易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如洪水、滑坡、泥石流、潮汐等影响的地区。
c)库址应远离易燃、易爆等危险品仓库,避开高输压输电线路,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d)库址应位于居民中心常年最小频风的上风向。
3.3 当库址不能满足上述要求的个别条件,而又需要在该地区建库时,必须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加以弥补,并经环保部门批准。
4.废物包装
4.1 含多氯联苯废电力装置,除破损的外可以不要外包装。
4.2 多氯联苯原液、从废电力装置倒出的废油、清洗被多氯联苯污染的装置和零部件所产生的废溶剂和被多氯联苯污染的其他废物,均应盛放在专用废物桶中。
4.3 专用废物桶必须有良好的密封性和足够的机械强度。并便于装卸和搬运。其外型尺寸和装入废物后的重量应满足装卸的搬运要求。
专用废物桶的外表面必须涂覆防锈漆,并喷涂毒害标志。
5.设计要求
5.1 暂存库的设计要求
5.1.1 暂存库应按多重屏障原则设计,一般应包括废物容器、钢覆面(或钢托盘)、吸附材料和混凝土地面。钢覆面(或钢托盘)的有效容积应大于所盛装的全部液态废物体积;吸附材料用量应能吸收泄漏出的液态废物。
5.1.2 暂存库可分隔成若干个贮存间,以分别存放不同类型的废物。设计中应考虑防止废物容器翻倒或滚动的措施。
5.1.3 混凝土地面的承载能力应按废物和搬运工具的最大载荷设计。
5.1.4 土建设计应符合国家有关防火和危险品贮存设计规范的规定。
5.1.5 暂存库应设观察窗和照明。
5.2 集中封存库的设计要求
集中封存库的设计除应满足5.1各项要求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5.2.1 库的贮存量应不少于规划区的废物量,并应考虑在废物运输、装卸和贮存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二次废物量。
6.安全保卫、监测和应急措施
6.1 P CBs废物库应设防盗门,并应安装报警装置。应为警卫人员提供必要的条件,库前应设置明显的毒害品标志。
6.2 设计应考虑对库区周围和附近居民区的空气、水、土壤中多氯联苯含量进行监测的可能性和必要措施。
6.3 设计应考虑针对可能导致多氯联苯严重污染的各种可信事故采取的应急措施以及为实施应急措施所需的人员组织、道路、车辆、通讯联络和医疗保障等条件。

附件三:含多氯联苯(P CBs)水质、土壤污染控制值(暂定)
国家环境保护局
为了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防止P CBs污染水体和土壤环境,限制
已受P CBs污染的水体和土壤进行工农业生产、生活活动,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理处
置,暂定以下水质、土壤污染控制值:
根据此污染控制值,受P CBs污染的土壤分为二级:
P CBs水质、土壤污染控制值
--------------------------------------------------------------------------
| P CBs土壤污染控制值
P CBs水质污染控制值 |
| 一级 二级
----------------------------------|--------------------------------------
0.003mg/l | 50mg/kg 500mg/kg
--------------------------------------------------------------------------

第一级:土壤中P CBs浓度介于50--500mg/kg范围内,禁止作工农业生产使用,有条件的地方应进行处理处置。
第二级:土壤中P CBs浓度在500mg/kg以上,严禁各种使用,必须进行处理处置(封存、焚烧)。
水质污染控制值不作分类,此值为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以上所列的所有值均以P CBs总量计。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变造、倒卖变造邮票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变造、倒卖变造邮票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一一三九次会议通过)

  法释〔二○○○〕四十一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变造、倒卖变造邮票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已于二○○○年十一月十五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一一三九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二○○○年十二月九日起施行。

   二○○○年十二月五日


  为了正确适用刑法,现对审理变造、倒卖变造邮票案件如何适用法律问题解释如下:

  对变造或者倒卖变造的邮票数额较大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定罪处罚。   

印发《惠州市行政决策程序暂行规定》及《惠州市行政决策过错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的通知

广东省惠州市人民政府


印发《惠州市行政决策程序暂行规定》及《惠州市行政决策过错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的通知
惠府〔2008〕105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惠州市行政决策程序暂行规定》和《惠州市行政决策过错责任追究暂行规定》业经十届62次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惠州市人民政府
二〇〇八年九月八日


惠州市行政决策程序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规范行政决策行为,促进依法行政,保证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各级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及受行政机关依法委托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的组织的工作人员进行行政决策时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行政决策应当坚持依法、科学、民主的原则。
第四条 行政决策分为一般行政决策和重大行政决策。一般行政决策实行主管领导个人决定的决策方式;重大行政决策实行集体决定的决策方式。
第五条 下列事项为重大行政决策事项:
(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确定或调整。
(二)年度或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确定或调整。
(三)年度财政预算(草案)的确定或调整,以及重大项目资金的安排。
(四)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工业、农业、电子信息业、环保、商贸、旅游、科教文卫、城建等重大建设项目的确定或调整。
(五)土地、矿产、河砂、水等有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六)区域性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
(七)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各类专业规划的确定或调整,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规划或重要街区、路段的改造规划以及城市公共管理职能的确定或调整。
(八)环境功能区划和自然保护区域的确定,对影响环境和危及人身安全的特定物品或动物采取的禁止或限制性措施。
(九)为保护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采取的辖区范围内长期限制措施。
(十)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
(十一)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的定价和调价。
(十二)重大社会保障、福利措施的制定。
(十三)重大人事任免决定。
(十四)重要规范性文件的制定。
(十五)其他涉及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
第六条 是否列为重大事项进行决策由政府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审定。
第七条 建立调查研究制度。把决策前的调查研究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先调研后决策。所有决策调研都要形成调研报告。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主要领导同志要亲自参加调研,摸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建立调研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汇集党政机关、民主党派和其他社会决策研究力量,共同搞好调查研究。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就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进行考察调研。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重大决策课题,经政府研究,可委托有关专业机构进行,也可面向社会公开招标。
第八条 建立健全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影响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决策,必须经过专家咨询论证。
第九条 建立重大决策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
第十条 建立健全决策信息反馈机制、决策后评估机制和纠错改正机制。及时对决策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反馈,根据跟踪反馈情况适时调整和完善决策。
第十一条 各级政府重大决策一般应经过以下程序:
(一)意向征集。由政府办公室根据政府领导意见,对上级机关工作要求、职能部门工作意见、下级机关工作建议和社会各方面、广大人民群众提出的有价值的建议,进行汇总、筛选、分析和研究,形成决策意向信息。经政府主要领导核准,或经一定范围内酝酿,确定决策意向。
(二)调查研究。决策意向确定后,由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牵头,组织有关部门、有关专家成立调研组,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三)咨询论证。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召开专家咨询论证会议,就决策事项进行综合分析、论证,形成《决策咨询专家意见书》。
(四)征求意见。根据决策事项的具体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征求意见。一般要征求下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意见,有的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群众的意见,有的还要征求上级主管部门和外地相关单位的意见。征求意见可采用座谈会、征求意见会、论证会、听证会、在新闻媒体公布、公开征求意见、发征求意见函等任意一种或一种以上形式进行。主办单位根据有关方面和社会各界反馈的意见,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并予以说明。说明材料中应当包含以下内容:实施该方案的必要性、合法性或合理性、可行性;有关方面和社会各界对方案的主要意见和意见的采纳情况;方案实施后对经济、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分析。说明材料要及时向相关方面反馈。
(五)公示和听证。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应在决策前进行公示或听证。公示和听证情况作为决策的主要依据。
(六)法律审查。重大决策出台前,须先由政府法制部门进行合法性审查,并出具书面审查意见。主要审查各项决策是否与法律法规相抵触,是否与现行政策规定相协调,是否符合国际惯例,是否存在其他不适当的问题。法律审查通过后方可提交政府决策。
(七)试点试行。对涉及面较广、试验性较强的决策措施,应在局部范围内先行试点,以检验决策的可行性,取得经验后再推广实施。对具有较强前瞻性的重大改革措施,一般应先试行,经实践检验并进一步修正后,再正式决策实施。
(八)形成决议。政府单独作出的决策,需经过政府常务会议或全体会议集体研究作出;党委、政府联合作出的重大决策,须经政府常务会议或全体会议研究后,提交党委常委会议或全委会议研究决定。
(九)决策结果公开。对重大事项作出的决策,应当按规定的方式向社会公布。
上述(一)、(二)、(三)、(四)、(六)、(八)、(九)项为必经程序,(五)、(七)项视情况确定。
第十二条 对本规定第五条所列重大事项中属特别重大的事项,须由政府采取通报情况会等形式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有关人民团体意见,并经政府常务会议或政府全体会议讨论决定。需向党委报告的,按有关规定办理,经党委审定后,由政府发布并组织实施。依法应由人大审议决定的,还应当提出议案,报请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后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发生重大紧急事项、突发性重大事件,要及时启动相应的紧急预案,作出妥善处理。
第十四条 加强决策的执行监督,保证政府重大决策的顺利实施。
(一)建立责任体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政府作出的各项决策,政府办公室要进行分解、细化、量化,提出明确要求,将责任落实到政府分管领导、政府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明确工作标准、进度和完成时限。重大决策事项的执行落实情况可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
(二)建立健全报告和通报制度。实行严格的工作责任报告制度。执行责任人要定期向决策机关报告工作情况。半年和年终政府相关部门应向政府分别写出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专题报告。阶段性工作部署和重大决策执行情况,应根据工作安排和完成情况及时报告。要建立经常性的社会通报制度,凡经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作出的工作部署和重大决策,其阶段性工作成果和整项工作完成情况要定期向社会公布。
(三)加强对决策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决策执行责任人要建立自查自纠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决策目标的实施。政府督查办和目标管理考核部门要加强对决策目标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对其工作完成情况及时进行通报。对督查中发现的重要问题,按决策目标管理权限,及时向本级政府汇报,并提出具体整改措施,发出限期整改督办责任书,督促执行责任人抓好落实。
(四)建立健全执行责任协调机制。对全局性工作和重大决策,可成立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并在主管部门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具体联系协调。对涉及多部门、多单位的综合性工作和决策目标,实行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由牵头部门搞好协调。对主要由某一个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和决策目标,执行部门要建立健全内部协调机制。
(五)加强对决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政府及其各部门要主动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负责地报告工作,接受询问和质询;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监察机关依法履行监督职能,结合日常督查和年终考核,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监督。要进一步加强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
(六)落实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对超越权限、违反程序决策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做到决策权与决策责任相统一。
第十五条 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惠州市行政决策过错责任追究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决策责任,是指各级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及受行政机关依法委托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的组织(以下统称行政机关)中具有决策权的工作人员,对其在实施决策过程中,因决策错误应当承担的责任。
第三条 决策过错责任追究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过责相当、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决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因决策过错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或产生恶劣影响的,应当追究决策过错责任:
(一)决策人未按决策程序进行决策的;
(二)决策人超越法定职权实施决策的;
(三)决策人明知决策错误,未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的;
(四)决策人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政策实施决策的;
(五)对应由本人作出的决策进行推诿或者拖延,不作决策的。
第五条 决策过错责任追究的方式:
(一)责令改正;
(二)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三)给予通报批评;
(四)调离工作岗位或者停职;
(五)给予行政处分;
(六)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以上追究方式,可以根据过错情况单处或者并处。
第六条 决策责任分为:直接责任、主要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
第七条 承办人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导致决策过错后果发生的,负直接责任;审核人、批准人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或者发现后未予纠正,导致决策过错后果发生的,审核人负主要领导责任,批准人负重要领导责任。
第八条 审核人改变承办部门负责人的正确意见,导致主要领导发生决策过错的,审核人负直接责任,批准人负主要领导责任。
审核人未经批准人批准直接作出决定,导致决策过错后果发生的,审核人负直接责任。
第九条 未经承办人拟办,审核人审核,批准人直接作出决定或者改变承办人、审核人正确意见,导致决策过错后果发生的,批准人负直接责任。
第十条 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员违规指令、干预,导致决策过错后果发生的,指令、干预的领导负直接责任。
第十一条 集体研究决定导致过错后果发生的,决策人负主要领导责任。
第十二条 本办法所称承办人,一般指具体办理决策事项的部门主要领导或部门内设机构的具体办理人员;审核人,一般指行政机关主抓决策事项的负责人;批准人,一般指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及有批准权的主管领导。依照内部管理分工规定或者经授权,由其他工作人员行使审核权、批准权的,具体行使审核权、批准权的人员,视为审核人、批准人。
第十三条 根据情节轻重、损害后果和影响大小,决策过错分为一般过错、严重过错和特别严重过错。
第十四条 对于情节轻微,造成损害后果较小的一般过错的直接责任者,责令改正或者给予通报批评;并可以责令负主要领导责任者和重要领导责任者做出检查。
第十五条 对于情节严重,造成损害后果严重、影响较大的严重过错的直接责任者,给予行政警告直至降级处分,并给予调离工作岗位或者停职处理;对负主要领导责任者,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对负重要领导责任者,给予行政警告处分。
第十六条 对于情节特别严重,造成损害后果特别严重、影响重大的特别严重过错的直接责任者,给予行政撤职或者开除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对负主要领导责任者,给予行政降级以上处分;对负重要领导责任者,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
第十七条 行政决策过错责任追究,依照人事管理权限,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决定。对下一级政府和本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领导人员的行政决策过错责任追究,由监察机关负责。
第十八条 决策过错责任追究机关经调查,对过错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应当做出决策过错责任追究决定;对事实不清或者无过错的,不予追究。决策责任追究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做出,并送达责任人和投诉人、检举人、控告人。对检查、执法监督机关要求调查或者上级机关指令、责令调查的,应当将结果报送该机关。
第十九条 责任人享有陈述权和申辩权。决策过错责任追究机关在调查、处理中应当听取责任人的陈述和申辩。
第二十条 责任人对行政决策过错责任追究机关处理决定不服的,可自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决策过错责任追究机关及其上一级机关或者同级监察机关提出申诉。申诉受理机关应当在三十日内做出回复。
第二十一条 对责任人的行政处分,应当向上一级主管机关、同级监察和人事部门备案。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