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公检法三机关的宪法关系/聂建华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04 00:23:17   浏览:887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在论及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宪法关系时,学者通常比较关注宪法第135条的规定,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而对第129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笔者认为,这两个宪法条文体现了检察机关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又是刑事诉讼中的一个诉讼机关,检察院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时,与法院和公安机关之间形成法律监督关系;当其行使诉讼职能时,与法院和公安机关之间形成互相制约的关系。

  法律监督与三机关之间的诉讼制约是不同的,厘清两者之间的区别有利于正确认识三机关的宪法关系,有利于三机关职权的科学、合理配置。

  监督与制约区别的法理分析

  监督与制约都是权力的控制和约束机制,但是两者的控权机理不同。

  一、监督产生于授权,而制约产生于分权或权力分工。一般来说,监督以授权为前提。在我国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来源于宪法的授权。制约通常以分权或权力分工为前提,权力经过分解后由不同的主体来行使,彼此形成一种掣肘、制衡的关系。

  二、监督呈纵向性、单向性特点,制约呈横向性、多向性特点。监督权的行使是监督者对受监督者行使权力正当性的监察、督促,一般呈现出纵向性、单向性的特点,后者对前者没有反向牵制权、控制权。制约反映的是权力之间的相互约束,一般呈现出横向性、多向性特点。

  三、监督具有主动性,制约具有依赖性。监督权以纠正被监督者权力运行过程中的错误为目的,因此,在法律有明确授权的前提下,监督权的行使具有主动性,即只要发现被监督者权力运行中存在足以损害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错误,就可以启动监督程序,或督促,或匡正,或弹劾,而不受被监督者的提请限制。而制约权的发生依赖于与同一体系相关权力之间的权能转换和“激活”机制。

  监督与制约区别的规范分析

  一、诉讼制约的体现。人民检察院在行使侦查、审查批捕、审查起诉、出庭公诉、监督刑罚执行等职权过程中,与审判机关、监狱机关、安全机关、公安机关等国家机关形成一定的制约关系。

  首先,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之间的互相制约主要体现在逮捕制度和审查起诉制度中。在这一对互相制约的关系中,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虽同为指控犯罪的一方,但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采取逮捕强制措施和移送起诉的权力,受到检察机关批准或不批准逮捕、审查决定起诉或不起诉权力的制约;检察机关的上述权力也受到公安机关复议复核权的反向制约。

  其次,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的相互制约主要体现在刑事公诉案件中。在刑事公诉案件中,法院的审判范围应当与起诉的范围一致,不应超越起诉的范围;检察机关认为法院的裁判确有错误,可以提起抗诉。法院对检察机关的制约包括:法院对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案件在审理后认为证据不足或在法律上不构成犯罪的,可以作出无罪判决等等。

  二、诉讼监督关系的体现。三机关之间的诉讼监督关系主要体现为人民检察院对刑事诉讼的法律监督,其内容主要包括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和刑罚执行的监督。

  第一,立案监督。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检察机关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向检察机关提出的,检察机关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检察机关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的理由不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

  第二,侦查监督。检察机关主要是通过对公安机关的专门调查工作和适用强制措施活动中的违法情形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以及对构成犯罪的公安人员的立案追究等方式,体现检察法律监督权对侦查权的单向监控和纠错。

  第三,审判监督。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69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发现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纠正意见。”

  第四,执行监督。人民检察院对法院、监狱、公安机关看守所和派出所等刑罚执行机关执行刑罚的活动以及刑罚的变更是否合法进行监督。如果发现有违法情况,提出纠正意见。

  正确认识监督与制约的关系

  检察机关与人民法院和公安机关之间诉讼监督和诉讼制约是两种不同的法律关系,理论上和实践中出现的只谈制约而忽略监督的倾向,容易导致监督被制约所遮蔽甚至用制约代替监督,再加上我国司法实践中一直存在三机关流水式诉讼构造“重配合、轻制约”、“重惩罚犯罪、轻保障人权”的倾向,容易使法律的权威性可能被部门眼前利益的功利性所代替。宪法关于三机关之间权力行使约束和规范的规定也就流于形式,司法实践中出现的许多冤假错案,比如佘祥林、赵作海案等都是典型例证。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比诉讼制约更迫切。强调对刑事诉讼的法律监督,尤其要加强对公安机关的侦查监督,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者的职能作用,宪法第129条和135条关于三机关关系的规定才能得以全面体现。但也要注意到,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的行使一定要符合司法和诉讼规律,特别是要维护法院的审判独立和司法权威。与此同时,也要充分完善法院和公安机关对检察院的制约机制,从而使三机关权力的配置、运行更加科学、合理。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怀化市市本级政府性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湖南省怀化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怀化市市本级政府性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机关各单位:

  《怀化市市本级政府性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11年7月14日第三届市人民政府第4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八月二十二日



  怀化市市本级政府性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市本级政府性基金管理,规范基金预算编制、执行、监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的意见》(财预〔2009〕376号)、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性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综〔2010〕80号)和《湖南省非税收入管理条例》规定,结合怀化市本级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是指由市本级征收并缴入市级金库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具体包括:散装水泥专项基金、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育林基金、价格调节基金、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大中型水库库区基金、小型水库移民扶助基金和作为政府性基金收入管理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收入、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收入及其他政府性基金。

  第三条 市财政局是政府性基金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本级政府性基金的征收、使用和监督管理,编制本级政府性基金预决算草案。市财政局应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与绩效评价相分离的内部运行机制。

  政府性基金征收单位(以下简称征收单位)负责政府性基金的具体征收工作;政府性基金使用单位(以下简称使用单位)负责编制涉及本单位的有关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和决算。

  第二章 征收和缴库

  第四条 征收单位必须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足额征收应征的政府性基金收入,不得多征、少征或者擅自减征、免征、缓征应征的基金收入。

  第五条 征收单位应将收取的政府性基金及时、足额缴入“市财政局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不得截留、占用或者挪用。市非税局要按规定将基金收入定期划缴金库,对政策规定必须直接缴入金库的政府性基金,仍按照原来规定的收缴方式执行。

  第六条 除另有规定外,政府性基金征收单位在征收政府性基金时,应当按照规定统一使用“湖南省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不按规定开具财政票据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拒绝缴纳。

  第七条 政府性基金征收坚持直接征收为主、代征为辅原则。法律法规明确了征收单位的,征收单位必须采取直接征收;法律法规没有明确征收部门的,由市非税局直接征收。对暂不具备直接征收条件的,征收单位向市财政局提出委托代征申请;市财政局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由市人民政府确定代征部门,并将其代征情况作为对代征部门年度效能考评的重要内容。征收单位要按照规定与代征部门签订代征协议,并将代征协议送市非税局备案。

  第八条 实行综合成本管理,严格控制征收成本。征收单位安排的征管业务费和代征手续费要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对特殊情况需要调整的,须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征管业务费和代征手续费之和原则上不得超过同期税收征收成本,并通过基金预算予以安排。

  第九条 政府性基金征收实行目标考核管理。市财政局按照“确定基数,超收奖励,短收处罚”的原则,对征收情况进行目标考核。征收基数按照前三年平均水平并考虑当年征收因素确定,超收按适当比例进行奖励,奖励资金可用于弥补单位经费,也可用于对相关人员和代征部门的奖励。未完成基数的,相应追减单位支出指标。

  第三章 预决算管理

  第十条 政府性基金属于政府非税收入,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实行基金预算管理。

  第十一条 基金预算编制采取零基预算和综合预算编制方法,遵循“以收定支、专款专用、收支平衡、结余结转下年安排使用”的原则。

  第十二条 实行基金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编制同步进行。市财政局按照规定,确定基金预算上报、审核、批复、下达的具体时间,实现与公共财政预算的完全同步。

  第十三条 基金收入预算要根据经济政策和征收实际做出科学、准确的预测,为统筹安排年度支出打好基础。基金支出预算要严格遵守相关基金的专门管理规定,确保使用范围合规。

  实行基金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统筹安排,实现经费互补;遵循先基金预算,再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次序,不得重复安排。具体安排次序如下:

  (一)凡政策规定可用于人员机构运行支出的基金,其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参照公共财政预算经费安排标准从基金预算中安排;

  (二)对政策规定不能用于人员机构运行支出的基金,其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从公共财政预算中安排;

  (三)项目支出先从基金预算中安排,基金预算安排不足部分,再从公共财政预算中安排。所有支出项目均要细化到项目和具体活动,并逐步实现项目库管理。

  第十四条 市财政局在审核使用单位年度政府性基金预算的基础上,编制本级政府年度政府性基金预算草案,经市人民政府审定后,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

  第十五条 市财政局要加强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管理。杜绝无预算、超预算支出,确保预算严肃性。同时,要留有适当比例的预备费,以应对预算执行中不可预测的且符合基金使用范围的特别支出,确保预算收支平衡。

  第十六条 在符合相关基金专门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市人民政府可根据需要,统筹安排相关基金支出。

  第十七条 严格预算调整程序。政府性基金使用单位因基金收入执行数超过预算数或基金收入执行数完不成预算的,应及时向市财政部门提出书面报告。市财政局根据使用单位的报告,按程序审核并报市人民政府审定后,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批准。

  第十八条 政府性基金使用单位按照市财政局的有关规定,根据年度相关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编制政府性基金决算,报市财政局审核。市财政局汇总编制本级政府性基金决算草案,报市人民政府审定后,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批准。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 征收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在征收场所公布政府性基金的征收文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对未按规定擅自改变政府性基金征收对象、范围、标准和期限的,市财政局应当会同有关部门予以纠正,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拒绝缴纳并向市财政局举报。

  第二十条 市财政局应当按照规定加强政府性基金收支管理及相关财政票据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基金征收工作责任制考核,监督政府性基金的征收和解缴入库,防止基金征收中的不作为和乱作为,确保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对违反政府性基金管理规定的行为,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 政府性基金征收单位和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相关政府性基金的内部财务审计制度,自觉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如实提供相关政府性基金收支情况和资料。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实施后政府性基金项目调整的,以财政部发布的项目目录为准。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湖北省经济委员会关于印发《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

湖北省经济委员会


湖北省经济委员会关于印发《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

鄂经县域〔2008〕19号


  各市、州、直管市、林区、县(市、区)经委(经贸局):

  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全省产业集群又好又快发展,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07〕69号)精神,省经委制定了《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管理试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湖北省经济委员会

 二〇〇八年一月二十九日

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07〕69号)文件精神,规范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管理工作,促进我省产业集群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是指规模较大、集中度较高、成长性好、竞争力强,在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体系和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有一定基础,对全省产业集群发展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产业集群。

  第三条全省原则确定50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对其进行考核调整。

  第二章指导思想、原则及基本条件

  第四条指导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充分发挥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示范、引导作用,加强科学规划,优化产业集聚环境,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结构优化、体系完整、环境友好、市场竞争力强和带动作用大的产业集群,促进全省产业集群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条基本原则:

  (一)突出重点、择优扶强。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主要选择规模较大、集中度较高、产业链较完整、特色明显、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二)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专业协作分工,延伸产业配套链条。完善政府对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工作机制,加强宏观管理和引导,制定发展规划,加大扶持措施,健全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引导企业向园区和特色优势产业聚集,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增强区域和产业竞争力。

  (三)公开透明、接受监督。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严格按照基本条件和程序认定,结果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六条基本条件:

  (一)规模较大。在全省同行业中位居前列,年销售额原则达到10亿元以上(在全国有影响、市场占有率高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可适当放宽)。

  (二)特色鲜明。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强,专业协作配套效应明显,产业链基本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

  (三)集中度高。集群内关联企业一般达10家以上,土地集约使用,企业向园区集中发展,产业关联度高,劳动力承载能力强,企业布局合理,核心企业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

  (四)竞争力强。集群内企业生产工艺和装备先进,领军企业具有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原则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有省级名牌或著名商标。

  (五)成长性好。政府高度重视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落实,措施有力,发展环境好。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增长速度高于本区域工业销售收入增长水平,“十一五”期末年销售额可达30亿元以上。

  第三章考核内容与方法

  第七条考核指标:考核指标由业绩指标和工作指标两部分组成。

  (一)业绩指标: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内新增企业户数、新增销售收入、新增就业人数、新增上缴工商税收和核心竞争力等五项指标。

  (二)工作指标: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所在县(市、区)政府对产业集群的工作规划及组织实施、公共平台建设、园区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政策环境等。

  第八条考核依据:考核以全年的业绩指标和工作指标为依据。在每年的第一季度对上年度的业绩和工作进行综合考核。

  第九条考核按100分计算,60分及以上为合格。

  第十条计算方法:业绩指标考核和工作指标考核两个部分,所占权重分别为80%和20%。具体计算公式为:产业集群总分(100)=业绩指标(80)+工作指标(20)。

  (一)产业集群业绩考核得分。根据产业集群内新增企业户数、新增就业人数、新增销售收入、新增上缴工商税收和核心竞争力等五项指标考核情况计算确定。前四项之和为75分,每项的权重分别为15%、15%、35%和35%;核心竞争力为5分。具体计算公式为:

  业绩考核得分=〔(当年产业集群内企业数-上年产业集群内企业数)÷重点产业集群内最高企业增加数10%+(当年产业集群内企业就业人数-上年产业集群内企业就业人数)÷重点产业集群内企业最高新增就业人数20%+(当年产业集群内企业实现销售收入-上年产业集群内企业实现销售收入)÷重点产业集群内企业最高新增销售收入35%+(当年产业集群内企业上缴工商税收-上年产业集群内企业上缴工商税收)÷重点产业集群内企业最高新增上缴工商税收35%〕75+核心竞争力〔有研发中心得1分(省级以上得2分)+生产工艺和装备处于全国先进水平得1分(世界先进水平的得2分)+省级名牌或著名商标得05分(中国名牌或驰名商标得1分)〕。

  (二)产业集群工作考核得分。根据集群工作规划及组织实施、公共平台建设、园区建设、服务机构建设和政策环境等方面进行考核。所占分数分别为5分、5分、4分、3分和3分。工作考核得分为:

  1、集群工作规划及组织实施,满分5分。制订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得25分,认真组织实施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得25分。

  2、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满分5分。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平台得25分,公共服务平台为集群内企业提供服务25分。

  3、园区建设,满分4分。园区基础设施完善得2分,集群主体企业在园区聚集得2分。

  4、组织机构健全,满分3分。成立产业集群指导机构,及时掌握提供产业集群发展动态,报送产业集群统计报表,得15分;建立产业集群行业协会或同业商会等行业自律性组织得15分。

  5、政策环境,满分3分。制定支持产业集群发展政策措施得15分,服务环境好、无投诉得15分。

  第十一条省经委组织有关专家,按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计算、分析,得出考核结果。

  第十二条根据考核得分情况对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给予相应奖励扶持。对不合格的,取消其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资格。

  第四章申报和审批

  第十三条根据本办法第一章第三条的要求,在每年的第一季度发布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调整名单。

  第十四条申报。对拟进入重点成长型的产业集群,由各市、州、直管市、林区、县(市、区)经委(经济局)根据上述条件和要求提出申请,报送相关材料(纸质材料及电子文档),于每年2月20日前报送省经委。申请材料包括:关于产业集群进入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的请示;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产业集群发展情况;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申报表(见附表)。

  第十五条审查。省经委组织审查小组对拟进入重点成长型的产业集群进行实地审查。

  第十六条评审。邀请有关行业领导和专家组成评审小组,对申请材料和审查小组的审查意见进行评审,提出进入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的建议名单。

  第十七条审批。根据评审小组提出的建议名单和上年度考核评价结果,省经委办公会审批确定当年的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名单。

  第十八条新进入的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提供虚假申报材料,经查实后,3年内不得认定为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提供虚假年度考核材料,经查实后,撤销其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资格,3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第五章附则

  第十九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十条本办法由省经委负责解释。

  附件: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申报表(略)